取代 Vision Pro?深度解析 Meta 重磅发布的全新AR产品 Orion
周四扎克伯格在 Meta Connect 2024 上发布了一系列的设备,以及新版本的 AI 大模型,而其中最亮眼的无疑是结合了 AI 的 AR 眼镜套装 Meta Orion 。虽然扎克伯格也坦言 Meta Orion 目前还不是可以正式投放市场的一款量产消费型产品,按照扎克伯格的说法,它依然还是一款「全功能原型机」。但是它的出现,确实塑造了 AR 穿戴设备的新范式。
和之前 Vision Pro 一体化的截然不同,扎克伯格带来的 Meta Orion 是一个一分为三的分体设备,轻便的眼镜负责承载 AR 投影,腕带则负责读取用户的手势和交互信息,另外黑色的小盒子则是核心的计算单元。
相比苹果的 Vision Pro,Meta Orion 更加模块化,成本看起来更加低廉,但是产品策略也比起苹果更务实,也更有可能成为一种足以普及的产品形态。
1、沉浸:用轻便的眼镜塑造基础体验
在和 TheVerge 的副主编 Alex Heath 的访谈沟通中,扎克伯格提及如今的 Meta Orion 经历了接近 10 年的研发,才最终从幕后走到台前。
作为设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Orion 的眼镜部分仅有 98g ,相比其他头显设备已经相当接近普通眼镜的佩戴体验,虽然比起普通眼镜还是要稍稍重一点,但是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。
Orion 70 度的视野角度超过了绝大多数的 XR 头显的可视角度,相应的,视野边缘的物体出现畸变的情况也少了很多。
Orion 的镜框内置了 7 个微型的摄像头,用来识别环境并且将镜片内显示的 AR 界面层更好地和现实环境稳定地锚定到一起。
Orion 的镜片采用的是定制的碳化硅透镜,内容在镜片内的实现方式和之前的很多 XR 设备有所不同,它所用的Wave Guide 模式,以及纳米蚀刻技术在镜片内部构建的分层,让全息影像可以在镜片中分层显示。
在当前的时间节点,这种轻便、直观的体验,和「显示-计算分离」的产品模式,是让头显轻量化的有效路径。
触手可及、轻便如同日常设备的 AR 眼镜,是让 AR 交互真正融入生活的一条有效路径,当然如果成本能够打下来的话。
扎克伯格在 Theverge 的访谈中坦言目前 Orion 的制作成本极高(接近 1w 美金的成本),距离消费级产品还有很远,而根据目前 XR 硬件圈内的估计,Meta 所采用的 碳化硅刻蚀波导+microLED 的技术路线,大量定制化的组件,这个成本是说的通的。但是同时,扎克伯格也坦言,在目前 Orion 的基础上降低要求,也许可能还存在几个不同档次的消费级的硬件。
2、交互:腕带可能是它最大的亮点
而基于肌电图技术的腕带设计,则无疑给交互,有效地增加了一个维度。Orion 的腕带可以识别出中指和拇指的捏合,食指和拇指的捏合,握拳搓动拇指的动作,这些交互不需要像 Vision Pro 上要靠底部摄像头来识别,哪怕是在摄像头视野之外也可以轻松操作。
Orion 的腕带对于手势的识别,则主要依靠肌电图(EMG)技术来实现,具体识别的过程应该是结合大量数据使用 AI 训练而来。由于人手在执行不同手势操作的时候,骨骼肌的变化会导致皮肤表面的电位变化。而不同人种、不同年龄性别以及生理状态的用户,具体的肌电图信号肯定有差异,这种差异通常需要借助大模型训练,来逐步的匹配,而 Meta 应该采用的是这种策略来识别交互。
实际上,苹果在去年发布的 Apple Watch 上也早已实现了这一功能,并且他们同样采用了肌电图的技术路线。
在苹果名为 《Motion and gesture input from a wearable device》 的专利文件中,就描述了 Apple Watch 识别肌电图的原理图:
文档中,肌电图能够识别的手势比我们想象中要多不少,这也意味着 Orion 所用的腕带,潜在交互能力将会非常强:
Orion 的腕带足以快速的完成「确认/选择」「切换」「取消」「滑动」等常用的快速切换,而且恰恰因为神经讯号的迅速,腕带所识别的信号甚至会先于手势到来,从而呈现出一种预先判断一样的快速交互,按照 Theverge 副主编体验过程中的说法,「就像在用读心术一样」。
Orion 的腕带交互,无疑降低了头显眼镜的部分对于手势识别的负荷——起码不需要在底部添加四个摄像头来实时识别手势,比起传统的手柄又更优雅,将手掌和五指彻底解放了出来,在特定场景下,腕带又可以进行快速的交互,它甚至值得作为一种日常交互外设来进行研发。
3、下限:Orion 现在无法取代手机的核心原因
和 Vision Pro 刚刚发布的时候一样,「次世代的计算平台」、「下一个时代的硬件」、「智能手机杀手」之类的字眼不时出现。源自想象的狂欢无可厚非,但是冷静的评估非常重要。
粗略看看过去近 50 年的技术发展史,你也很容易理解这一点。一个独立的硬件产品要彻底替代另外一个门类,它一定要具备替代对方最底层功能、解决极端情形的能力,而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,永远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。
「iPhone 重新发明手机」这句话是没有错的,从百花齐放千奇百怪,到如今千篇一律,手机的变化似乎逐渐失去多样性,同时也说明了一件事:目前的 6英寸+ 的触摸屏轻薄智能手机是当前、此刻的最优解。围绕着手机这块触摸的高分辨率屏幕构建起的软硬件生态,是当下科技生活的根基。
在这块 6 英寸+ 的屏幕下,丰富的软件生态和我们的生活工作深深绑定,输入(摄像头,屏幕键盘,语音输入)和输出(屏幕现实,音频等)以及相对便捷的硬件状态(一台手机,可能还需要带移动充电设备和耳机),构建起了一个非常明确的「体验的下限」——你只需要单一的一台手机就足以完成输入、输出,可以获得绝大多数的服务,在绝大多数的场景下,完成绝大多数的操作。可以是 XR 眼镜/头显是体验的延伸,但是很难取代这一切。
在 Meta Connect 2024 上扎克伯格说:「我认为自然语言是比文本更自然的人工智能交互方式,也可能是最有潜力的常用交互方式之一……」
那么,你可以脑补一下这个情形:北京每天最繁忙的地铁 10 号线上,你正身处早高峰,此时你要如何用身上唯一的 Orion ,安静地回复老板的微信?
稳定、可控、准确的文字输入,是拦在 Orion 这样的 XR 头显类设备面前的第一个清晰的障碍。它们很难让用户真正脱离手机,安全而顺畅的生活在此刻当下,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现代社会中。
发布会和技术演示,总是在理想化的场景下,演示产品的最佳状态,给用户构建起无限的期待。然而现实的使用场景往往是千奇百怪、复杂多样,甚至一地鸡毛的。
帅气的钛合金边框还是容易被钥匙划伤。最新款的降噪 TWS 耳机在侧卧的时候会硌到耳朵。智能手表在下班路上就没电了。扫码付款出停车场的时候手机就是没有信号。等等等等。
我们的生活当然有诗诗歌、想象和远方,但是更多的是紧张、急迫、勉强,容错率并不高。信号只剩1格,电量只有1%,时间还有最后1分钟,这样的「下限场景」,永远是检验数字产品是否能服务现代人的试金石。
相比竞争品,Orion 使用更加轻便的尺寸,它有着更强的「移动基因」,这是好事,但是还远远不够。
泼完冷水,再说优点。
4、范式:打好样足以创造一整个赛道
Orion 为了达到目前的效果,镜片和镜头单元的昂贵造价,毫无疑问是巨大的门槛。但是成本是可以借由大规模的生产和普及来逐步降低的。肌电图腕带的技术接下来,必然会在手环、智能手表等硬件上逐步普及开,逐渐成为标配,而 Meta 真正的痛脚,则依然是那个独立的计算单元——因为没有 Meta 手机。上一次扎克伯格做手机还是 10 年前的 HTC First。
但是,对于其他手机厂商而言,Orion 的出现又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抄袭的作业——为自家手机补齐一款性能和重量够用的 AR 眼镜,再给自家的智能手表加上肌电图手势识别,而这正是现在 Meta 所构建的新的产品组合范式。
相反,扎克伯格所强调的 AI 技术融入 AR 眼镜,倒是最不用担心的问题,因为按照目前的 AI 大模型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。
所以,Orion 本身所构建的产品形态范式,才是这次产品发布最重要的点。
正如同过去近 20 年间整个科技行业的发展,「建立范式+应用推广」的模式让很多新的硬件和软件技术,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周期之后,用走量来降低成本,从「顶配」逐步变为「标配」,惠及普通用户。
比较近也比较典型的案例之一,是 Airpods 和 TWS(True Wireless Stereo)耳机赛道。
蓝牙耳机存在的年份并不短,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不温不火,直到苹果在 2016 年秋季发布 AirPods ,为耳机厂商打了一个样,彻底让 TWS 耳机成为一个独立的硬件外设赛道。
AirPods 本身立足于苹果本身的硬件生态,但是也契合用户对于耳机设备在多场景下的需求,软硬件的方案整合和方式,也适合其他的品牌、厂商来跟进,所以随后几年间 TWS 耳机产品百花齐放,基准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都降低了下来。
与之类似的还有智能手表,成为一个独立硬件品类,苹果的 Apple Watch 功不可没。
但是在 XR 设备这个品类当中,Vision Pro 是带着极大的历史负担出现的。All in one 的硬件架构,需要兼顾到 Mac、iOS 软件生态和苹果其他硬件的隐性需求,对于极简和体验的一贯追求,共同塑造出这样一个确实兼顾了前瞻性,但是极度受限的头显设备。
Vision Pro 的性能够强,体验和苹果的软硬件生态深度绑定,工艺复杂,成本高昂,极具前瞻性的同时也有着相当高的门槛,换言之,它所构建出来的体验和软硬件「范式」很难被同行借鉴和迁移过来。
但是 Meta Orion 则不同,它比起 Vision Pro 更进一步。Orion 的硬件搭配,结合当前 AI 爆发式增长的局面,结合它在硬件交互上的探索,它确实是给当前进退维谷的 XR 头显赛道的其他同行,展现了一个可行的方向,围绕着目前手机体验的 AR + 手势识别外设。
结语
技术发展是一个不断向人类缺陷拟合的过程,而产品设计也是一个不断向着真实使用场景贴合的过程。Orion 成本还是高昂,但是方向比起 Vision Pro 更加明确,也更加符合多数厂商的研发方向,以及用户的使用场景。
作者:陈子木
想了解更多网站技术的内容,请访问:网站技术